“我希望:我的微笑是您伤痛中的一缕阳光,我的汗水是您康复中的一滴甘露……”
彭燕日记本扉页上的这首小诗,诉说着她对这片雪域高原的一片深情。
12年来,她就像一缕阳光,照在这片高寒山地上,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受到融融的暖意……
这缕阳光,让生命之路更加亮堂
“你给生命一个承诺,生命就会还你一个奇迹。当你面对一张张真诚的笑脸,就是有泪,也是甜的。”——摘自彭燕日记
1999年冬,19岁的战士蒋枫发高烧一直不退。彭燕冒雪来到连队为他输液。
那曲隆冬滴水成冰。液体拿出时是水,插进针头不久就结成了冰。
炉火很旺。彭燕却发现气温越来越低,输液管里的液体越流越慢。她脱下自己的棉大衣裹住液体瓶,用被子盖住蒋枫裸露在外的手背。
冻得直哆嗦的彭燕一步不离守着蒋枫,陪他聊军营、聊人生,直到他输完两瓶液体。
看着彭燕单薄的身影消失在雪地里,蒋枫眼眶一热,一头扎进被窝里……
为了那曲官兵和各族同胞的健康,彭燕倾注了多少心血,茫茫草原知道,千年雪山知道……
那年12月,彭燕随医疗队到安多县牧区巡诊,途中遇到一位匆匆赶来的藏族小伙子。他见到医疗队就像见到了救星,翻身下马跪在大家面前:“金珠玛米,快救救我的妻子!”
小伙子名叫边巴,他的妻子唯色难产。大家犯难了:医疗队没有妇产科医生,谁也不会接生!
“我是女同志,我跟你去看看吧!”彭燕最后说。她在学校学过接生知识,还在医院妇产科实习过。
到达边巴家时,唯色已昏迷。经过检查,彭燕确定她是因胎位异常加上紧张引发的难产。
“赶紧送县医院!”彭燕提议。
一场生命接力在“生命禁区”展开。大家分成3个小组,轮流抬着担架往县医院赶。
终于到达县医院。彭燕脸上豆大的汗珠直落,大家劝她先休息一下。彭燕把汗水一抹,头也不回地说:“我是护士,理应陪在病人身边。”
焦急等待中,产房里传出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孩子出生了!母子平安!在场的人们一阵欢呼。
为了表达对解放军的感激之情,边巴当即给孩子取名为“玛米(意为解放军)”,并认彭燕为干妈。
近年来,那曲地区通信条件改善后,农牧民用上了手机。为了方便藏族群众,彭燕巡诊每到一地,都要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
2008年11月20日凌晨1点多,熟睡的彭燕被手机铃声惊醒。
“我是玛索日村的旦增,我阿妈快不行了……”
彭燕与门诊所的一名医生顶风冒雪,连夜乘车、骑马6个多小时,赶到了老阿妈家。
病榻上的老阿妈呼吸困难,生命垂危。彭燕协助医生立即打开药箱抢救。医学供氧、打点滴……半个多小时后,老阿妈慢慢睁开了双眼。旦增一下子跪在地上,不停地给彭燕和医生磕头:“金珠玛米哑咕嘟!(解放军真是好啊!)”
彭燕将旦增扶起来,动情地说:“你的阿妈也是我们的阿妈,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老阿妈的情况趋于稳定时,朝阳已经爬上了雪山。彭燕给旦增交待注意事项后,马不停蹄地赶回了门诊所。她清楚地记得,她答应过那曲镇敬老院的老人们,那天要去为他们测量血压、洗衣梳头。
这缕阳光,给高原军民送去温暖
“我无法改变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但可以用爱去温暖官兵和藏族同胞的心。”——摘自彭燕日记
在那曲采访的日子里,每一个采访对象都能给记者讲几个彭燕真诚服务高原军民的温暖故事。
一次,彭燕为患严重便秘的新兵吴慧敏灌肠。这个害羞的战士听说要从自己的隐私部位插根管子,不好意思地躲了起来。彭燕在一个房间里找到他,笑着说:“你就当我是你的亲姐姐吧!”听了这话,小吴憨憨地笑了。
那年,彭燕随医疗队到尼玛县巡诊。一个候诊的牧民不断咳嗽,还咳出脓血痰。根据经验,彭燕估计这种情况十有八九是开放性肺结核。但她毫不避讳,面对面地问病史,细心为他量体温、做检查。事后,有位同事问彭燕:“这种病的传染性极强,你不怕?”
彭燕回答:“谁说不怕?但病人那么痛苦,我们不能不管啊!”
2002年初,彭燕在领导支持下,利用自学的心理学知识,在门诊所开通了“知心热线”。
一天,“知心热线”响起,话筒里传出哽咽声。彭燕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
打来电话的是湖北十堰籍战士刘中华。3个月前,正是老兵复退后人手紧张的时期,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一直瞒着他。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他的母亲随后又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父亲去世,母亲卧病在床无人照料,小刘想请假回家,可自己正在带新兵,一时走不开。
听了小刘的倾诉,彭燕关切地对他说:“别太担心,隔几天我就要休假,我先到你家替你看看老人家。”
几天后,彭燕乘飞机、坐火车、搭汽车,辗转2000余公里赶到湖北十堰。
在小刘母亲的病床前,彭燕像女儿一样端茶倒水,嘘寒问暖,直到17天后小刘的母亲康复出院。
后来,刘中华的母亲专门打电话给儿子:“彭护士真是个好人!你在部队一定要好好干,报答她的恩情……”
没人知道,彭燕也是因为父亲腰疼直不起腰、双腿肿胀穿不上鞋才打了休假报告的。等她回到家,父亲已经转了两次院。
回到自己家,彭燕对父亲充满了歉意。那些日子,她什么家事都抢着干,想最大限度地尽女儿的孝心。
藏北巡诊12年,彭燕吃了不少苦头,但她始终没有半点退却。
2002年冬季的一天,彭燕随队巡诊。早上8点,当医疗小分队行至海拔5000多米的牛头山山腰时,暴风雪不期而至。
风越来越狂,雪越下越大,淹没了前进的路。当时,医疗队里还没有人有手机。无法请求救援,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
为了不那么快被冻僵,大家围成一团御寒。
作为此行唯一的女同志,大伙儿首先想到了彭燕,准备把她围在人群中间。可彭燕死活不肯,连推带拽把年纪较大的王医生拉到最中间,自己排在外围当人墙。
为了鼓舞斗志,大家一遍又一遍地唱战斗歌曲,一个接一个地讲励志故事,渴了、饿了,就捧一把雪塞进嘴里……
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多,当聂荣县人武部派出的搜救队在黑夜里发现他们时,雪已经快齐腰深了,大家都变成了“雪人”。彭燕更是冻得全身哆嗦,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巡诊归来,彭燕一连输了5天液,躺了一个星期,还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军分区领导前来看望慰问后征求她的意见:
“这里是高原中的‘高原’、禁区中的‘禁区’。山高路远,风雪无情,你是个女同志,以后到偏远部队和牧区巡诊,就尽量少去!你看好不?”
彭燕一听,噌地站了起来:“领导的心意我懂,但农牧区没有女医务人员,开展工作真的不方便。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定要去!”
日久见人心,真诚得崇敬。在那曲,所有的战士都喊彭燕为“大姐”,几乎所有的藏族群众都管她叫“阿加”(意为大姐)。
这缕阳光,呵护文明的种子在草原发芽
“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传播现代文明也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摘自彭燕日记
那曲官兵说,彭燕的心,与他们贴得很近很近。
藏北群众说,彭燕的爱,就像和畅的细雨,滋润着心田。
三连藏族战士次仁欧珠感冒好几天了,说什么都不肯吃药。他说阿爸阿妈在家乡祈求菩萨保佑,很快就能好起来。
两天过去了,次仁咳嗽、头昏、胸闷等症状越来越重。
听到这个消息,彭燕背起药箱,拄着木棒,冒着大雪赶到连队。看到满身雪花的彭燕,实在忍受不了病痛折磨的次仁欧珠半信半疑地让彭燕做了体检。
不检查不知道,一检查吓一跳。次仁欧珠的普通感冒正在向急性高原肺水肿转化,这种病一般只有两三个小时的抢救时间。
可次仁还是死活不肯治疗,他仍然相信菩萨会保佑他平安。彭燕和几名官兵一边开导和劝说,一边连推带拉将次仁欧珠送上了去军分区门诊所的车。
经过一周的精心治疗,次仁欧珠又活蹦乱跳了。离开门诊所时,他拉着彭燕的手,高兴地叫她“菩萨姐姐”。
彭燕说:“我不是什么菩萨,而是部队先进的医疗技术救了你的命。以后见到藏族朋友,还请转告他们一定要相信医学,以免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彭燕巡诊发现,一些群众家里的卫生状态较差:好些人家的牛粪炉子就支在床铺旁边;一些小孩子刚抓了牛粪,回头又去抓糌粑;有的牧区妇女妇科病发生率在90%以上,生了病却很少医治……那次在牧区,一位民兵好不容易说服妻子做心电图。可一听说要躺下露出胸部,女人死活不干了。彭燕好说歹说,女人才躺到沙发上。做完检查,女人站起来,走了几步,发现并没受到什么伤害,才不好意思地笑着走开了。
彭燕每次到牧区巡诊,身边总要带医疗挂图——向藏家妇女讲解生理卫生知识、妇科病防治知识;自购特殊药品——免费赠送给有特殊需要的病人;给即将过生日的官兵和群众带去蛋糕,并随身带上些唇膏、书报和水果。她说,唇膏可以防止嘴唇干裂,书报能够帮助了解国内外大事,新鲜水果则可以补充人体所必需的一些维生素。
那曲地委行署副专员嘎玛泽登告诉记者:“在缺少绿色、信息闭塞的藏北高原上,这些礼物哪一件都弥足珍贵。”
12年里,彭燕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在连队、街道、社区、牧区,照在所有需要的人身上,但对家庭照得太少太少。
彭燕的父亲彭志君曾是一名西藏老军人,因长期在高原工作,落下了一身的病,腿脚一直不灵便;母亲又得了糖尿病。作为独生女,彭燕本该在双亲膝下尽孝,但她在家照顾父母的时间极少。就连父亲60大寿的时候,都没能回去看老人家一眼。
2004年2月,女儿晗涵来到人间。彭燕深知母乳喂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考虑到自己的假期只有3个月,为了不让女儿产生依赖感,硬是没让女儿吃上一口母乳。当别的孩子在母亲胸前幸福地张开小嘴,小晗涵却只能抱着奶瓶入睡。
一天,彭燕正在给女儿喂牛奶,电话铃声突然响了。电话是军分区领导打来的:“小彭,刚来那曲的很多新兵得了高原病,数量还在增加。你看能不能和张涛提前回来……”
“我们马上回去!”没有疑虑,彭燕当即答应下来。
在这件事情上,军人之家的意见空前一致。第二天,夫妻俩将嗷嗷待哺的女儿托付给父母,赶回了那曲军营。再回家时,女儿已经一岁零两个月。咿咿呀呀叫她阿姨叫了一个月,刚把口改过来叫她妈妈,她又走了。再次见面时,女儿都已经三岁多了。生活中,连接母女的只有电话。
亲生女儿在电话里,彭燕却将爱给了42名藏族孤儿。
那天,一个藏族小女孩随彭燕一进家门,冲着张涛就喊“爸爸”。张涛被吓了一大跳:“哪里来的女儿?”
原来,这是彭燕在那曲地区社会福利院收养的女儿。福利院里有35名藏族孤儿,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5岁半,他们都把彭燕叫“妈妈”。
彭燕与“儿女”们有一个特殊的约定:每周六上午一起做游戏,上辅导课,告诉他们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真善美;还告诉他们要努力学习,做优秀学生,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8年12月上旬一个星期六。连续劳累的彭燕身体有些发烫,走起路来头重脚轻。可她还是拒绝了丈夫张涛的劝阻,带病来到了福利院。就在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时,彭燕突然眼前一黑,晕倒在地。
孩子们急忙弄来糖开水,往彭燕嘴里灌。当彭燕慢慢苏醒过来时,孩子们哭成一团。
“儿女”们心疼她。6岁的次仁旺姆紧紧抱住彭燕,一直哭个不停:“妈妈,以后再也不许您这样了!”
其实,彭燕的“儿女”岂止35个!2005年她与这个福利院的孤儿们结对子以来,已经有7名孤儿考上了内地中学藏族班,如今她还在为这些“儿女”邮寄衣物和学习用品。
60多岁的扎西老人忘不了:是“贴心女儿”为他过的第一个生日,为他送上的第一个生日蛋糕;
年迈的曲珍老人忘不了:她的第一套毛衣、毛裤是“贴心女儿”在成都为她买的;
患有心脏病的卓玛老人忘不了:每次生病住院,都是“贴心女儿”为她洗脚喂饭、端屎端尿、跑上跑下……
12年来,彭燕把自己大部分的积蓄都花在了藏族孤儿和孤寡老人身上,对自己和家人却有点“抠”。
她和丈夫张涛常年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个木书柜,一张木板床;老家一台新电视机是女儿不小心把旧的弄坏后才买的,还有一台旧电脑和洗衣机,几乎没有什么贵重东西……
但在彭燕心里,她是富有的,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关爱着她。一次,彭燕去一个偏远县义诊,鞋子走破了。一个牧民拿了双新鞋硬让彭燕穿上,就是不肯收钱。他指着供在他家神龛上的彭燕的照片,振振有词地说:“你是我们藏族人心中的活菩萨,你说我们咋能向菩萨要钱?!”
还有一次,彭燕到农贸市场买菜,菜店老板说什么也不肯收钱:“我知道你是经常帮助别人的。”彭燕只好往菜摊上扔下10元钱,拎着菜就跑。上了出租车,还没来得及说目的地,司机调头就往军分区开:“我知道你……”
在彭燕家里,有一个木箱子,里面装满了官兵、群众和孩子们送给她的哈达、写给她的信件、寄给她的贺卡和洋娃娃等小礼品。有些哈达上面带着浓浓的牛粪味,但彭燕却舍不得洗。她说:“这是藏族同胞的一片心,是最质朴、最神圣的。”
夜深人静的时候,彭燕捧读这些,才猛然发现:藏北高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早已融进了她的血液里。